主动降噪耳机拥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在真无线耳机如此小巧的腔体内塞下发声单元、电池、蓝牙模块与主动降噪芯片是对耳机设计与工艺的极大考验,所以真无线耳机领域很少有品牌能够做好降噪效果,早期的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效果并不好,比如索尼第一代降噪豆的降噪效果微乎其微,虽然后期也推出了更优秀的迭代产品,然而居高不下的价格注定不会成为走量的产品。倍思S1在不到300元价位能够拿出真正ANC主动降噪的硬件,在实际体验中拥有令人惊讶的降噪效果,超出了我对这个品牌的既往认知。
在倍思S1这个价位,很多号称拥有降噪效果的真无线耳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主动降噪效果,无非是把耳套硅胶塞得更紧产生一定的物理降噪效果,亦或是把降噪通话麦克风作为降噪耳机来宣传,对一些体验过很多真无线耳机的玩家眼里这个价位范围内不会有真正降噪耳机,倍思S1改变了我之前的观点,虽然更贵的价格有更高的品质,倍思S1的降噪效果就已经能够在同价位内脱颖而出了,相信之后会有更多的主流音频品牌拿出性价比更高的降噪耳机。
倍思S1整体包装与产品都以白色为主色调,自苹果iPods耳机开始,白色就是目前真无线耳机的主流配色,显得更干净,戴在耳朵上也很时尚。
充电仓的设计巧妙,中间有一条丹凤眼的指示灯,连接耳机与充电时都会亮起,有种未来科技的既视感,电池仓380mAh的电量,配合充电仓耳机的续航时间可达24小时。
充电仓小巧灵活,携带方便,其开合也很顺畅,单手可以轻松打开,开盖就可以与手机进行配对。
底部有TYPE-C充电接口,适用面广泛,1.5小时就可以给耳机充满电,音量70%场景下,不开启降噪续航时间可达5小时,开启降噪也能够支持4.5小时的续航时间,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场景,毕竟太长时间佩戴耳机难免会对耳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背部有单独的按键,单击可以查看电量,电量20%以内会有红色指示灯闪烁,21%以上则是白色指示灯闪烁。
打开充电仓耳机被牢固的镶嵌其中,插入的方式更能够牢固的接触的充电的触点,只不过拿出耳机的时候需要更用力一些。
倍思S1的ANC主动降噪技术是利用高灵敏度的麦克风捕捉外部不同频段的环境声音,通过双核DPS高性能芯片的算法模拟出相同频率的反向声音与环境声音相抵消,配合具有物理降噪效果的硅胶耳套,达到深度降噪的效果,实际体验下来几乎不输千元以上的降噪耳机。
除了优秀的降噪效果,倍思S1耳机在其他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亮眼的表现,搭配新的蓝牙5.1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耳机的音频传播速率,降低延迟,平衡功耗,加上LDS激光镭雕天线,有效避免信号干扰,连接更稳定,穿墙信号更好。
倍思S1内部配置了10mm的动圈单元复合振膜,比一般的8mm动圈有更强劲的声场效果,支持AAC/SBC高音质解码,声音素质调教偏向三频均衡。
佩戴舒适性方面,倍思S1真无线耳机的前后声腔采用108°小仰角设计,贴合人体耳道,既符合耳朵内外的气压平衡,没有其他入耳式真无线耳机的压迫感,同时佩戴牢固有一定的物理降噪效果,附赠的3种尺寸的柔软硅胶耳塞匹配不同耳朵的大小,单只耳机仅重3.5g,是非常轻便的。
实际体验中,耳机的连接速度非常快,不同于部分真无线耳机需要拿出耳机才能够与手机连接,倍思S1采用左右耳独立连接,开盖就可以与手机配对连接,整个过程迅速便捷,并且不需要单主耳机需要一定延迟才能与副耳机同步,独立连接能够进一步降低同步的延迟,在看视频、游戏中有更好的体验。
音质方面在安静的环境下开启主动降噪有底噪的电流声,这是大部分主动降噪耳机都会有的。试听了传统音频测试的曲目蔡琴《渡口》、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等流行歌曲,倍思S1在低音方面在前奏的鼓声敲击有一定的下潜,观众的掌声清晰有层次,人声细节较为丰富,高音部分清亮,贝斯、吉他声都很纯净,但是与一些同价位的动铁耳机相比低频的量还是略有一些少,毕竟降噪一开明显的降低了环境噪音,音质就显得格外纯净,同时利用降噪耳机的环境监听模式不会错过同事的交流,所以这款主动降噪耳机音质素质是有一定水准的。
综合来评价一款耳机一定要加入价格因素,倍思S1目前售价不足300元,主动降噪是加分项,在音质上没有明显的短板、低延迟连接稳定、佩戴舒适牢固,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准,所以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真无线耳机,适合一些平时使用耳机需要一定的隔绝噪音的玩家,相信它的降噪效果会给你带来惊喜。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