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参数:
注意 Maker 92暂不支持AMD平台 。
整体外观:
较之广义上的水冷散热器。一体式的水冷更加“紧凑”。只有冷排、水管、水冷头组成。 较之狭义上的一体式水冷,Maker 92就更为“紧凑”,将一体化水冷已经高度整合的部件,再加以整合。 实现了“真·一体化”水冷。视觉上若忽略两根水管,看上去就是一部液压风冷散热器。
这不仅是“紧凑型”了,可以说是“紧致型”!为Cooler Master的研发设计点“赞”!
进而,Maker 92在设计上的创新还不止“紧致”。 它…会“变型”……… 我Ca…会变型的CPU风扇……听说过么?
可立可卧!
甚至可以倾斜……
作为一个CPU风扇……居然可以“变型”,你让机箱里的主板、内存怎么看你??
有事没事换个“姿势”,你让被你压在身下的CPU怎么看你??
让那些“一个姿势总不换”的其他风扇怎么和身下的CPU交代??
“真·一体”、“变型”,这些设计并是噱头。
完全一体化水冷,不用考虑冷排位置,水管走向。一体水冷无法施展的空间里施展拳脚。 加之其立、卧可变换, 可以迎合更多不同的风道设计、满足不同机箱的容积、实现更宽泛的装机思路。
这也是Maker 92整合至如此“紧致”的终极目的——像装风冷散热器一样用水冷。
通体酷黑,配上信仰灯骚气澎湃。只是,这妖艳“贱”货,并不贱…… 官方售价亲民的同时又不失高贵。
四舍五入简直就是万元级商品! 话说……一颗i3 7100,不过也就这个价。
配件
底座、卡扣,手转螺丝等安装辅件,以及供电线和一管硅脂。
拆解
40*40mm的纯铜散热片。而在规格上并不算出众。
一体式水冷大都在预先灌装好冷却液。Maker 92也一样,出厂时已经完全密封好。
之于水冷平台,铝制120的冷排,属入门级水准。
水冷头背部,橡胶支架。软管刚中带柔变型时活动灵便。
FEP高分子水冷管。
非专业人士,并不懂FEP高分子是什么東東……科普了一下。 这种水冷管较之普通橡胶水冷管,水冷液蒸发率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两支风扇尺寸、参数、接口完全一样。 但对称设计下,为了保持风道风向同向,形状存在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支风扇的工作模式却不同。一支RPM,一支PWM。
官方声称MTTF(无故障时间)35万小时。
实际上,在5年质保、只换不修的前提下。Maker 92的基础品质与寿命下限是可以保障的。
风扇风向在默认装配下保持同向。除非极特殊情况,这是最合理的方案。
安装/上机
两平台测试, LGA 1150/ LGA 2011V3。
i5-4460/B85/普利魔P66
i7-6800K/X99/迎广303
也就是i5+小板+中型机箱, 和i7+大板+大型机箱。
首先是LGA1150
配置:
该平台先前服役风扇为九州风神玄冰600。
Maker 92理论上可“无工具安装”。
新装机,风扇部分的安装自然不需要辅助工具。 若是为机器更换风扇,在LGA 115X平台需要拆下主板,在背身安装支架。
水平方向的这一点点余量,很利于安装时调整孔位。
垂直方向,在手转螺丝拧上后,十分牢固。
上机效果:
LGA 2011V3平台。
配置:
LGA 2011 V3平台,真正实现“无工具安装”。 即便是更换风扇,也只需将双向手转螺丝固定好,即可直接上风扇固定。
上机效果:
无论LGA 115X or LGA 2011平台,安装难度都不大。 唯一算的上“麻烦”的,是风扇或多或少的遮挡底部支架,没有很充裕的空间“下手”去固定手转螺丝。
当然,这是大体积风扇的“通病”。
Maker 92可“变型”的设计,可以相对的减少这部分麻烦。 固定不同位置的手转螺丝,可将风扇立、卧交替,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 当然,这部分“功能”……一定不是设计初衷,至少不会首要考量(呵呵)。
值得注意的是供电线,确保4P插在CPUFAN。 这影响到风扇的转速,乃至启停。
时下,不仅CPU。电源、显卡(很多)也都具备启停功能。 在机器负载不高时,风扇都处于低转、甚至停转的状态。 在Bios下按需设置风扇的转速,可以得到更好的节能/静音效果。
Maker 92可以很精准的执行预设。自身PWM风扇的启停逻辑是需≥60%输出时启动。
温控实测:
繁杂的测试过程 ≠ 冗长的报告
大家的流量与时间都非常宝贵,对于普通风冷(如玄冰600)都可胜任的平台与环境,无需赘述。
直接上Maker 92的基础水准,以及它的极限……
首先,是i7 6800K 未超频、默认电压下:
拷机负载15分钟。温度一直稳定在54℃。 根据个人预设,54℃风扇只输出约60%的功率。
停止负载,10几秒就降至37℃。 根据个人预设,低于40℃风扇只输出约30%的功率。PWM风扇随之停止。
CPU发热量,虽是抽象概念。 但14nm工艺制程的i7 6800K大抵“量级”,是可以在意识中“估算”、进而“量化”的。
仅用60%的输出,即可从容面对i7-6800K拷机模式。在这一层级,Maker 92非常游刃。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
这是Maker 92的基础水准。 可以从容满足99%“一般常规”用户的需求。
然、采用水冷方案的DIYer,通常不是“一般常规”用户……
有鉴于此,加大“难度”。
E5 2683 v3
14核 28线的E5 2683。120W的TDP与0.9V的工作电压并不算高。 但桌面级CPU发热“曲线”却不尽相同。
料想Maker 92在接下来的测试中,不会再“闲庭信步”。
在测试前,将风扇温控调至70℃即100%输出。
果不其然……
Start瞬时CPU温度攀升70℃。风扇100%输出,跑了12分钟,大概稳定在72℃。
Stop瞬时CPU温度降至64℃。待机2分钟后,回落稳定至58℃。
当然,之于E5,58-72℃仍属于安全温度。且,Maker 92也并未非针对服务器设计。 这部分测试,Maker 92虽不能再悠然工作,表现却也不过不失。
探究的Maker 92的极限……
i7 6800K 超频至4.5G。电压1.5V ……(请勿模仿)
日常使用虽不会达到拷机模式的强度。 待机78℃、拷机81℃,说明CPU已经在“濒死状态”。 CPU在这样的工况下,测试软件的很多读数都未必准确。 显然,这是Maker 92无法驾驭的环境。
至此,达到Maker 92的“极限”。
此平台先前的散热方案为九州风神,大霜塔。
12铜管+双120风扇。
上述同等超频方式,拷机模式。大霜塔可将温度稳定在75℃左右。
换言之,Maker 92水冷就极限散热能力表现上,“输”了风冷大霜塔,但不多。
注意,是极限散热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Maker 92的设计初衷,极限散热能力显然不是其首要参数考量。 而大霜塔,几乎风冷方案“之巅”梯队中的成员。其设计初衷就是以极限散热为首要考量。 且碍于体积,大霜塔的安装/使用/工作环境对机箱容积有十分苛刻的要求。 两个定位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体量不同的散热器本身不具备可比性。 这部分测试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Maker 92的“极限”,是一种纯概念性的比较。
就好似百公里加速。 特斯拉作为轿车,几乎可以干掉所有现役车型的跑车。 Audi RS作为旅行车,几乎可以干掉90%+现役车型的轿车。
能拼Audi RS的轿车,一等一的性能级。 能以如此“身材”肛大霜塔,Maker 92已然表现优异。
一言蔽之,正常使用时,它闲着一个风扇就够用。满负载散热能力逼近大霜塔。
最后是Maker 92充当排扇的表现。
前文所述,变型并非只是噱头。 散热器立起来,风道也随之变化。这时,Maker 92可充当排扇。
将机箱完全密闭,进行测试。Fur Mark拷显卡,Aida64拷CPU,一分钟停止。
待机10分钟观察温度。
迎广303风道设计相对合理,加之有5组120排扇。 较之躺卧。竖立风扇后,机箱内温度并没有变化。
遂…关闭5组原有排扇,仅靠Maker 92来排热。
仍旧采用一样的测试办法。
5组排扇的关闭,各项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Maker 92卧、立对比也有了变化。 左卧右立。
立、卧风道的不同,体现并不明显。 相对明显的就是主板温度,39℃降至36℃。其他硬件温度无明显变化。
也许是迎广303的容积足够大。 如若是体积更小的机箱,Maker 92作为唯一的排扇,将会是0-1的提升。料想那也许会有更突出的效果。
总结:
优: 高度整合,体积小巧。安装方便,兼容性强。 设计别致,个性十足。
缺:不支持AMD平台,价格略高。
Maker 92来自Cooler Master的Master Liquid系列。 在毛躁、快餐、商业至上的时代背景下。 Cooler Master在一体水冷散热器的研发设计上,不媚俗,不跟风,不抄袭。 做出了很多创新与突破,推出很多优秀系列与产品。 Maker 92更是重新定义了水冷“一体化”的概念。 这些无不展现着企业的“匠人·Master”精神。
配的上企业Slogan —— Make It Yours ……
End
再次感谢 font-size: 36px; 亿智蘑菇 提供此次试用机会
-
maker 92水冷散热器使用评测:换个姿势艹CPU03-07 李小白
-
maker 92水冷散热器测评:散热小专家03-06 Blank
-
maker 92水冷散热器评测:可变形的散热器03-06 白金之星2013
-
雷柏MT760鼠标评测:多终端无线跨屏,商务办公的细腻与实用性!07-17 数码科技先锋官